微信二维码

科学传播大家谈丨丁慧:科学研发是科学性的根基

青眼 2025.05.13

编者按:科学的浪潮已席卷化妆品行业。随着消费者对化妆品成分安全、产品功效、科学实证的关注与日俱增,化妆品科学以及化妆品科学传播越来越成为企业和品牌的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青眼推出《科学传播大家谈》栏目,通过邀请皮肤科医生、化妆品科学家、品牌负责人以及化妆品产业上下游企业参与访谈,共同聚焦企业/品牌的科学性,探索企业/品牌科学传播路径,进一步普及化妆品科学,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期邀请的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护肤品检测研发中心主任医师丁慧。
 
 
 

青眼:消费者对科学护肤的认知和需求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 

 

丁慧:过去消费者关注的是品牌营销和即时效果,如今把“成分溯源”和“长期价值”放在首位,更注重产品的成分搭配,能查看相关论文,喜欢关注原料专利等技术;从基础保湿到精准解决敏感肌、抗光老化、重构微生态护肤等问题;消费风险意识明显增强,也知道所谓“猛药”的副作用,更倾向稳效护肤和符合皮肤生物学特点的屏障修护产品。  

 

青眼:当前美妆行业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新技术、成分和概念?

 

丁慧:在新技术方面包括:合成生物学、植物囊泡技术、纳米载体技术;蛋白酶在皮肤微生态调控作用等。

 

新成分包括:人源化胶原蛋白——(生物相关度高度匹配);植物外泌体;依克多因(Ectoin)——极端环境下的细胞保护;蓝铜胜肽(GHK-Cu)——促胶原新生;补骨脂酚——植物A醇替代品,规避光敏性风险;核苷酸类——维持生物体活性的稳效物。 

 

概念创新则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精准护肤;分级修护:皮肤监测设备和基因检测(精准稳效)+指导个性化方案(分级修护);纯净美妆:强调成分安全、环保可降解及伦理采购。  

 

青眼:美妆品牌/企业的科学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丁慧:美妆品牌/企业的科学性构建的根基在于科学研发,包括皮肤科医生、生物化学家和配方工程师,能够建立细胞模型和3D皮肤测试体系等。

 

产品需临床验证:产品的科学性不能仅靠备案合规来保证,还需通过第三方人体试验和长期数据结果进行临床验证。

 

透明公开的沟通:包括成分浓度范围、作用机制及实验条件的披露;

 

持续有效跟踪:通过消费者反馈不断优化配方,并提供持久有效的售后服务,以确保持续改进。

 

青眼:如何将复杂科学概念转化为消费者易懂的信息? 

 

丁慧:为了避免科学传播被品牌方转变为晦涩难懂的数字展示或使用生僻的专业术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形象比喻法。通过将复杂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比喻,比如将“皮肤屏障”比作“砖墙结构”,其中神经酰胺是“砂子”,保湿因子是“泥浆”。

 

第二,视觉化工具。利用动画等视觉手段展示,比如演示黑色素生成的过程及如何通过特定成分“切断”关键靶向环节。

 

第三,分层次沟通。针对不同受众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例如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使用“锁水防敏”这样的术语,而对于成分爱好者可以深入分析“角鲨烷与胆固醇复配”的原因。

 

第四,场景化教育。在真实场景中进行教育,例如通过“刷酸后急救”的场景,详细解释β-葡聚糖和高分子聚合物的修复机理。

 

青眼:科学传播需涵盖哪些关键环节?  

 

丁慧:第一,内容生产合理:联合皮肤科医生/生物化学家/配方工程师多学科角度撰写科普文章,避免断章取义,道听途说。 

 

第二,渠道宣传适配:短视频适合演示实验效果,专业平台可开放文献摘要。  

 

第三,市场监管评估:监测消费者咨询中的科学问题重复率和准确率,快速迭代更新传播内容。

  

第四,公关危机管理:对夸大宣传或成分争议,第一时间用数据回应,并能做到有效溯源。

  

青眼:什么是好的科学传播?   

 

丁慧:准确性:不混淆“体外实验”与“人体实效”,区分相关性; 

 

可及性:让普通人也能看懂“抗氧化”原理,同时提供专业查找文献的实用入口; 

 

系统性:从成分、配方到应用场景,甚至包括使用手法,形成逻辑闭环; 

 

开放性:承认科学实验的局限,特例如“某成分对特殊性某人群无效”,承认事实,不等于产品失败。  

 

(青眼:向世界讲好中国化妆品故事)


科学无止境,科学传播亦无止境。5月10日上海,第十一届中国化妆品趋势大会邀您一起做好“科学传播”。现场席位有限,点击此处,即刻抢票!

 

| 向 世 界 讲 好 中 国 化 妆 品 故 事 |

青眼官网Logo

青眼网络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鄂ICP备16006802号